勤儉節(jié)約好家風

謝尚園

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如今國家雖繁榮富強,人人都能吃飽飯吃好飯,但我們依然要敬畏糧食,讓爺爺輩饑荒的歷史永遠不再重演。

記得我們小時候,父親教我們讀《憫農》,讓我們知道糧食是多么來之不易。

父親告訴我們,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,再加工成成品糧,要經過20多道工序,這中間飽含了農民伯伯的辛勤汗水。父親的話,我們都能懂。那時候,父親常年在外經商,農忙時節(jié),母親帶著哥哥和弟弟去割麥,哥哥手蛻皮,鐮刀握久了就要流血。尤其是夏天,哥哥的腳被麥茬戳破,流血了,我看著都覺得疼。弟弟年紀小,每次割麥割到哭都要繼續(xù)割。打麥的時候,一家人忙不過來,我們兄弟姐妹也要做力所能及的活兒,還要請鄰居幫忙。小麥收回來,攤在地上晾曬,晚上裝起來,白天倒出來曬,一遍一遍翻曬,作為參與者,我們深刻體會到“粒粒皆辛苦”的真正含義。
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父母從小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,吃飯時,要求我們一個米粒都不能剩。在飯桌上,經常會看見長輩們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撿起來送進嘴里,令我們對糧食心生敬畏,我們從家長的言傳身教中養(yǎng)成了節(jié)約糧食不浪費的習慣。長大之后,生活條件好了,餐桌上的菜肴多了起來,我們依然堅持不剩飯?,F在,國家提倡“光盤行動”,因為勤儉節(jié)約,絕不是一家一戶的小事情,而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大行動。

到飯店吃飯時,我們點飯點菜不浪費,若有剩余的飯菜就打包帶回家,隔頓加熱再吃。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忍饑挨餓,我們又豈能浪費糧食呢。

節(jié)約光榮,浪費可恥。我們一直珍惜每一粒糧食。前幾天看父親下田忙碌,小侄子伸手玩麥苗,被父親制止。父親非常寵愛小侄子,巴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送給他當玩具,唯獨糧食一粒都不讓他浪費。平日里,父親對孫子孫女也是百般寵愛,但是,他從來不會縱容孩子們浪費糧食。孩子們在父親家吃飯,父親一定會盯著他們吃光碗里的飯,孩子們也都很聽話,從來不會吃剩下一粒米,吃得干干凈凈的。我們也常常用父親的話教育孩子,不許他們浪費一粒米。節(jié)約的習慣養(yǎng)成了,不單單是糧食,就連衣物等其他方面,我們也同樣節(jié)約。

珍惜糧食、艱苦樸素,已經成為我們家的優(yōu)良家風,我們一定會代代相傳。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