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時謙上疏解民困


  □郭峰
李時謙,淮安山陽縣人,清康熙七年(1668)任樂陵知縣,康熙九年(1670)升湖廣監(jiān)察御使,治樂陵3年間,深得百姓愛戴。
  他為官愛民生,惜民力,有膽有識。到任當天,李時謙看到樂陵城東門坍塌,“危不可以支”,應盡快修繕,可是他也了解到,去年樂陵剛剛經過大旱,民力困乏,若再興土木,無益民生,考慮再三,決定加強安防,暫不動工。直到兩年后,百姓有了余力,李時謙這才帶頭捐俸,動工修城。
  康熙十六年(1677),康熙皇帝為籌措軍餉,鼓勵民間大力開墾荒地,規(guī)定“有查報三百頃以上者,不論俸滿即升”。即一個縣新開墾土地只要達到300頃以上,當地官員不管任期是否到期,一律獎以升遷。
  時任樂陵知縣孟振玉為達到個人升遷目的,兩年間虛報了新墾地890頃之多。土地面積報得多,課稅就多,但實際又不存在這么多的地,怎么辦?孟振玉用恐嚇、強制手段逼迫百姓屈從,把多出來的稅賦全部攤到實有土地里去,給百姓帶來極大負擔。直到康熙十八年(1679),不堪重負的樂陵百姓實在忍無可忍,一封匿名舉報信遞到了時任湖廣監(jiān)察御使李時謙的案頭。
  李時謙接到匿名信,立即著手調查,他發(fā)現這種現象并非個例,其他地方也有這種情況,向皇帝上報《民隱上告疏》,痛斥并彈劾造假官員。
  他在疏中怒陳造假行徑之惡劣,以及這種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,請求皇帝嚴厲查處這些官員。孟振玉最終落得削職查辦的下場。

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①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德州新聞網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 德州新聞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②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德州新聞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③鑒于本網發(fā)布稿件來源廣泛、數量較多,如因作者聯(lián)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(lián)系,著作權人發(fā)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,請主動與本網聯(lián)系,提供相關證明材料,我網將及時處理。